聯系電話:15902778245 李老師
18672998905 汪老師
電子郵箱:1638208523@qq.com
客服QQ號:1638208523
武昌站校區(西區):武昌區武泰閘柵欄口1號(南湖路與中山路交匯處)
武昌站校區(東區):武昌區中山路685號(柵欄口公交車站旁)
武昌小東門校區:武昌區中山路388號(小東門地鐵A出口德嘉藝術大樓)
作為第三批高考綜合改革的試點省份,湖北省今年的高考開始實行“3+1+2”模式,歷史等六個等級考科目也開始自主命題。盡管如此,作為高考科目的命題,在“一核四層四翼”的考查宗旨和原則方面,湖北卷肯定要與全國卷保持一致,但在試卷類型、試卷結構、材料選用、問題設計、能力考查等方面,也出現了很多新的變化。這對藝術生歷史教學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值得關注,我們將從教材和試卷兩個方面來闡述變化。
1. 單元結構的差異
人教版必修一的編寫是以自然地理要素為主線索,幫助學生理解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無論是2003版還是2017版都是采用章節分類的形式編排,一章為一個單元,并劃分成相應的小節,在每一章結尾設有問題探究。人教版必修一(2003版) (以下簡稱舊版)整本書劃分為5章16個小節5個問題探究,人教版必修一(2017版) (以下簡稱新版)則將整本書劃分為6章17個小節6個問題探究。相比舊版而言,新版的做了以下改動:將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替換成了“地球的歷史”;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則是刪減了“常見的天氣系統”和“全球氣候變化”,將這一部分內容并入選擇性必修當中;將第三章第三節“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替換為“海水的性質”;將第四章第一節“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做了一個刪減,取而代之是是“地貌的觀察”;刪除原有的“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這一整個章節,增添了以前必修一中未涉及過的“植被和土壤”;新版的最后一章則是增添了原屬于選修的自然災害。
2. 課文系統的差異分析
相比舊版,新版的最大變化是每一節的課前導入,內容的結合學生的興趣點、新聞時政和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導入切入本節課的內容,給予相關的問題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去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在授課時,按照導入內容來開展教學,使老師和學生的思路高度切合。例如第二章第一節“大氣的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選取的導入是“清代黃叔璥《臺灣使槎錄》中,記述了臺灣海峽兩岸的風向差異?!庇蔑L向的差異引出這節課的兩個問題:“風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臺灣海峽兩岸風向的日變化相反呢?”。教師按照課前導入思路,從日常生活到知識原理,帶領學生步步深入,探索所涉及的知識原理,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圖像系統的差異分析
對于地理課堂來說,圖像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工具,圖像又被稱為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有些知識的闡述僅僅依靠文字和語言講授并不能給予學生直觀的印象和深刻的記憶,地理圖像卻是對地理事物更好地詮釋。舊版和新版的圖片數量以及各章節圖片數量的對比如表1。
從表1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兩個版本的差異。新版比舊版多了31副圖像,圖片增多與增添自然災害這一章節是密不可分的。除了第二章和第四章外,圖像的數量都有所增加,但是增幅較小。但在第二章里,圖像卻減少了一半,是由于刪減了常見的天氣系統和全球氣候變化兩個小節后的內容減少造成的。在內容相同的情況下,新版圖像是增加的,說明新版偏向于用圖像解釋現象,圖像的直觀性使得與教學實踐更為切合。
表1. 新舊版本教材圖像數量的比較
4. 作業系統的差異分析
新舊版本教材的作業系統都包括“活動”、“思考”“案例”“問題探究”等欄目。不同的是新版將“閱讀”欄目改成為“自學窗”。兩版本作業系統所包含的內容如表2所示。
表2表明,兩版本教材作業欄目總數量無較大變化。新版除“活動”欄目數量減少,“思考”欄目有所增加,其他欄目數量相差無幾。新版“自學窗”取代了舊版的“閱讀”欄目,但兩者的功能相同,都是擴展與本章相關的課外知識,豐富學生的知識量和知識儲備,輔助學生理解和拓展本章的內容。
表2. 新舊版本教材作業系統的比較
作業系統所涉及的欄目眾多,現以“問題探究”為例,來探討新舊版的變化。問題探究是在章節末尾,將本章知識靈活運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兩版本教材的“問題探究”都具有顯著的探究性,但是其涉及的內容卻有所差異。舊版教材的“問題探究”有五個,分別為:“月球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如何利用南極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的缺水問題”、“崇明島的未來是什么樣子”、“如何看待我國西北地區城市引進歐洲冷季型草坪”。新版教材的“問題探究”有六個,分別為:“火星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何時藍天常在”、“能否淡化海水解決環渤海地區淡水短缺問題”、“如何提升我國西南喀斯特峰叢山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救災物資儲備庫應該建在哪里”。通過“問題探究”可看出舊版教材的問題探究側重于講解知識、拓展知識,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而新版的教材問題探究致力于用我們所學的地理知識來解決我們日常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使學生能夠辯證看待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各種影響,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強化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理念。
為了更直觀的看到考試內容的變化,武漢樂學教育地理教研組總結了全國一卷、山東卷和天津卷的對比
全國Ⅰ卷 | 山東卷(新高考) | 天津卷(新高考) | ||||
選擇題 | 數量 | 11題 | 15題 | 15題 | ||
分值 | 每題4分,總分44分 | 每題3分,總分45分 | 每題3分,總分45分 | |||
分布 | 自然地理5題,人文地理1題,區域地理5題 | 自然地理9題,人文地理6題 | 自然地理9題,人文地理6題 | |||
非選擇題 | 數量 | 2題必做題、1題選做題,共3題 | 4題必做題 | 3題必做題 | ||
分值 | 必做題36題22分、37題24分 選做題42-43題每10分;共56分 | 16題12分、17題14分、18題15分、19題14分;共55分 | 16題18分、17題19分、18題18分;共55分 | |||
分布 | 必做題36農業大題22分、37地表形態的塑造大題24分; 選做題旅游地理、環境保護各15分。 | 地表形態的塑造12分、大氣運動與天氣系統14分、農業15分。 | 農業18分、區域地理19分、區域聯系與交通18分。 |
1.題型變化分析
地理試題的題型基本保持高考的命題風格,整卷仍然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選擇題延續2019年高考全國卷的命題風格,選取與地理學科相關的文字材料和地理圖表相結合的形式考查學科相關知識。
與2019年全國卷存在變化的地方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①整卷圖表比全國卷多,體現無圖不地理的特點;
②文字材料對地理事物的描述更加詳細,呈現給學生答題的有效信息更多;
③非選擇題部分的每一小問也有材料加以說明,對學生答題的方向起引導作用;
④選做題刪除,全部改為必答題;
⑤綜合題中出現了作圖題,這一點必須引起廣大師生高度關注,在備考復習中應進行針對性的練習。
2.題量
整卷題量相比2019年高考全國文綜卷有明顯的增加,選擇題15道(高考全國卷11道,增加了4道);非選擇題部分必答題為4道(高考全國卷為兩道必答,另加選修3和選修6),從整卷題量的變化來說,更有利于考查更多中學階段的重要考點,對學生的各項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要求也有質的提升。
3.分值變化
選擇題部分為45分,非選擇部分為55分,受整卷題量增加的影響,山東卷非選擇題部分每小題為3分,相比2019年高考全國卷每小題降低了1分(2019年高考全國卷總分值為44分)。
非選擇題部分總分值為55分,相比2019年高考全國卷減少了1分(2019年高考全國卷為56分)分配在4道題上,可能會因為設問的多少或試題設計的難度來合理分配分值。
4.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考點的分布
從本次山東省組織的第一次高考模擬卷來分析,自然地理所占比重偏高,人文地理所占比重偏低(高考全國卷選擇題部分一般為人文地理5道,自然地理6道。
非選擇題部分為一道自然地理,一道人文地理,但2019年高考全國卷這種形式不太明顯,2020年山東卷會不會延續近年高考命題這一風格值得重點關注),這也符合近幾年高考全國卷的命題風格,預測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在整卷中各自所占的比重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1.教學要以人地協調的核心價值為主線
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主題,試題精選地理學科中的主干知識進行考查,例如,山東卷第18題以人地協調觀為主線,從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人類活動對地理環境的適應兩個方面,圍繞區域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設計了3個遞進式問題,引導考生形成人類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地協調觀。
2.注重學科素養考查,突出地理學科思維方式
地理學科素養包括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忌诮鉀Q具體地理問題時,需要選擇合適的地理實踐工具、采用適宜的地理實踐方法,迅速、高效地實施地理實踐活動。例如,山東卷第17題圍繞天氣與天氣系統、常見天氣現象的成因等必備知識,設計了3個問題,考查考生從地理空間格局的角度概括、辨識給定區域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分析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解釋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過程,并使用地理學科術語、符號予以全面、準確地表達,全面考查了考生的地理學科素養。
3.圍繞必備的基礎知識,注重試卷的基礎性
選擇題選項設置和非選擇題問題設計,均圍繞考生較熟悉的必備知識提供材料,對考試內容進行優化與整合,著重考查主干知識??疾榈闹R點涵蓋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發展、環境保護、地球與地圖、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等,涉及到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學習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例如,第7題考查了分層設色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第8題考查了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第17題(1)考查了冷、暖鋒的概念及符號表達。
4.試題開放靈活,注重創新性
試題注重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引導考生獨立思考,從圖文資料中獲取信息,調動相關地理基本知識和原理,運用地理學科解決問題的獨特思路和方法,提出對地理問題的看法和見解。試題設計突破了思維定勢,培養了考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第19題(3)有關西柳溝流域的治理,要求考生根據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因地制宜提出上、中、下游分區治理措施,體現了試題設計的開放性??忌山Y合自己的理解選擇性答題,考查了考生創新思維能力。
武漢市武昌區樂學廣譽文化教育培訓學校有限公司 鄂ICP備2022020482號-1 百度統計